一、课程概况
(一)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原考核方式:考试 |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
课程学分:3学分 | 计划课时:54学时/周3 |
适用专业: | 课属部门: |
开课年级:大学本科三年级(第五学期) | |
先行课程: |
(二)课程定位
以*****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市场****实务为主要内容,以训练与培养学生优良的******能力为目标,*****等。
(三)课程目标
1. 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能力。
3. 能够帮助学生适应*****行业相关岗位的****实践工作,指导学生如何******。
二、改革原因分析
《******》原考核方式:考试。
《******》试题类型:单选题(10题10分)、多选题(10题10分)、名词解释题(5题20分)、简答题(5题30分)、案例分析题(2题30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课程非常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应变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原考核方式——试卷考试,已经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试卷的设计中也无法将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与实际工作岗位发生的状况要求结合起来。尽管在试卷考核中设计了案例分析题,但相对来说也只能有一至两个案例分析,并不能较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课程的平时作业设计均以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各个模拟工作团队通过市场分析、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及营销战略及策略的教学任务环节,完成各个团队较为详实的营销方案,针对整个教学过程及任务成果的考核细致、全面,已经能较为全面的完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无需在进行试卷考核。
三、改革思路及目标
本课程计划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法,对学生开展更为全面的考核。本次课程改革以考核方式的变革入手,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训练的自主学习意识,着重考核学生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方案撰写能力和策划与组织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促进《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是课程,从调研分析 从业领域内相关营销工作对应的知识点出发,按照学生的应用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将课程学习内容设置为“理论认知、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策划、营销实践”五大模块。如表1所示,课程内容包含12个课程单元的36个学习、案例与实践任务,同时根据面向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的不同,为学生团队设计了10个具体的实践项目形成了“模块化+项目化”结构课程。
表1 课程结构设计
章 号 | 内 容 | 学习模式 |
模块一 | 课堂教学 | |
模块二 | 课堂教学 | |
实践课程 | ||
模块三 | 课堂教学 | |
实践课程 | ||
模块四 | 课堂教学 | |
实践课程 | ||
模块五 | 课堂教学 | |
实践课程 |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学执行时,在同年级班级间同时进行项目和实践教学,激发班级和团队使命感,把教学气氛调动起来。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提问、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一)建立项目团队
以50人班级为例,设定5-7人一组,通过抽签确定8个小组,共同完成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学习与实践项目。
实行项目经理制,推行轮流管理。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与重点,模拟设定小组成员身份,如可将团队成员设定为项目经理、接待人员、销售人员、策划人员、项目发言人等,尽量与旅游企业内的实际岗位相吻合,不同同学担任不同职务,分别承担计划、组织、实施、管理等不同职能。同时,通过互为领导、交叉管理,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相互尊重、互相配合的工作习惯,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施教学行为
——项目驱动、体验教学、自主探究、团队作业
(1)课前准备:将课堂先导案例(视频、新闻事件、学科前沿)发送学习平台,进行课前学习与认知,提出疑难问题。
(2)课堂教学:课堂先导案例评析,解答疑问,理论认知,项目化教学,小组讨论,课堂实时交流与反馈;
(3)课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项目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4)成果展示:每个学习团队将自己实践项目成果,选择网络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各团队间展开学习与交流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程总体设计与安排。
五、改革实施方案
(一)学生评价方式
1、个人自评
每位同学根据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小组间的分工与合作,同时针对营销人员的职业素养需要,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及对小组的贡献程度,对自己参与学习的经历进行简短阐述,作为个人自评及组间成员互评的依据。
2、小组自评
小组内部成员间,综合考量每个人在讨论及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互相评价与打分。
3、组间互评
各个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阶段性成果及平时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配合程度,进行互相评价与打分。
4、教师评价
通过对小组分工与合作情况的观察,以及学生个人及小组在课堂问答、案例分析、提交作业的总体质量情况,给予评价及打分。
5、设计网络版作业,邀请已经毕业校友参与点评
各小组将结课项目营销策划文案制作成网络版作品(微信公众号推文、新浪微博热点文章、易企秀、初页视频文件等),邀请五名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参与点评,获得结课实践项目的成绩。
6、加分项:优秀作品班级间展评
根据各个班级中《》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选择优秀作品,在同一年级的班级之间进行展评活动,同时给予一定的加分。
(二)考核内容设计
1.阶段性任务
2.项目成果——结合6项阶段性项目任务的研究成果,完成营销方案
。
(三)考核实施设计
如表2-课程考核总体设计表所示,一学期共计实施2次个人表现鉴定、4次团队表现鉴定,以及6次阶段性学习成果鉴定、1次项目成果鉴定。如表3-课程考核分值设定表所示,个人表现、团队表现、阶段性实践成果、项目成果四个纬度的考核,共同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优秀作品展示机会的团队及突出贡献的团队成员,给予额外的附加分,直接计入总成绩。
表2 课程考核总体设计
评价方式 | 评价指标 | 评价方法 | 实施时间 | 评价次数 |
个人表现 | 课前、课堂、课后以及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在团队中的贡献、合作程度 | 个人自评+组内互评 | 第9周 第18周 | 2次 |
团队表现 | 团队氛围、活动组织及任务完成效率、效果、分工与协作 | 教师评价+组间评价 | 第1-18周 | 4次 |
阶段性实践成果 | 学习任务、案例评析、实践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成果的完成度 | 教师评价+组间评价 | 第1-16周 | 6次 |
项目成果 | 文案写作的完整性、原创性、合理性;方案展示手段(ppt制作、微信、新浪等网络作品、易企秀、初页等视频作品) | 教师评价+组间评价+企业人员评价 | 第17-18周 | 1次 |
表3 课程考核分值设定
评价纬度 | 个人表现 | 团队表现 | 阶段性 实践成果 | 项目成果 | |||||
个人自评 | 组内互评 | 教师评价 | 组间评价 | 教师评价 | 组间评价 | 教师评价 | 组间评价 | 企业人员评价 | |
50% | 50% | 50% | 50% | 60% | 40% | 50% | 10% | 40% | |
权重设计 | 15% | 15% | 20% | 50% |
2018年9月28日
授课教师: